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8月,A股市场正在呈现出明确的市场风向,沪主板和创业板主要以清库存为主股市怎么加杠杆,科创板审核节奏则在稳步推进。
财信早知道梳理发现,在8月共有11家企业安排上会,其中科创板4家企业排会仅2家通过(一家被取消,一家被暂缓),这无疑彰显出监管层对企业硬科技属性要求更高,审核尺度也更趋严格。
这其中备受关注的是未盈利企业西安奕材,凭借着"硬科技"属性及行业前景,在过会次日就获准了提交注册,随后14天后就拿到了批文,从上会到拿文总计用时15天。
就在8月31日,上交所官网披露了一家科创板企业的最新审核动态,这家企业就是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迅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优迅股份在8月29日已回复完首轮问询,继续向着科创板闯关前进,但要想成功转身成为一家合格的上市公司,恐怕还有关口需要跨越。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03年2月10日的优迅股份主要从事光通信前端收发电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光模组(包括光收发组件、光模块和光终端)中,应用场景涵盖接入网、4G/5G/5G-A无线网络、数据中心、城域网和骨干网等领域。
按照优迅股份向监管层递交的IPO方案显示,其欲计划通过此次科创板上市发行不超过2000万股新股以募集高达8.89亿资金投向"下一代接入网及高速数据中心电芯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车载电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四大项目,其中8000万元被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事实上,优迅股份此次IPO推进前期进行得颇为顺畅。
在2024年11月27日,优迅股份就与中信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当年11月29日在厦门证监局成功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经过了7个月的辅导后,2025年6月26日,优迅股份在完成上市辅导报告旬月后又马不停蹄地向上交所递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
20天后即2025年7月15日,上交所旋即展开了对优迅股份的首轮审核问询,8月29日,优迅股份又仅用时了45天就完成了审核问询回复函。
透视这份最新披露的首轮问询回复函,控制权是否清晰稳定正在成为核心追问,而毛利率持续三连跌,尤其是核心产品单价持续下跌,又令其"是否具有较强的成长性"的挑战显得尤为严峻。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大手笔分红后,不差钱的优迅股份又要募资补流,这一切都为其IPO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再叠加研发费用率又远低同行,在当前监管层对拟IPO企业科创属性审核更趋严格的背景下,其最终能否成功过关,依然是个未知数。
主营毛利率三连跌 盈利可持续?
陷核心产品单价一路走低困境
事实上,优迅股份的前期上市审核推进较快,而2024年业绩一改此前2023年的双双下滑局面实现了大幅增长,为其此次科创板上市创造了十分有力的前提条件。
但在过去的几年中,优迅股份业绩经历了上下起伏大幅波动,呈现"先抑后扬"的特征也是客观的现实。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优迅股份的营收规模从最初的3.39亿元增长至4.11亿元,对应扣非净利润却从9573.14万元跌至6857.1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2年时,在当期营收3.39亿元的基础上,优迅股份扣非净利润便已接近破亿,这也是迄今为止报告期内其扣非净利润的最高值。
但在随后的2023年,其无论是营收还是扣非净利润皆出现了下滑,当年在营收下滑了7.65%的基础上,扣非净利润更是暴跌了42.64%至5491.41万元。
对于拟IPO企业而言,扣非净利润下滑同比超过30%,便进入了监管审慎审核红线区域,虽未达到影响IPO审核推进的程度,但同样需要企业进一步拿出实质性的证据证明其期后业绩的持续性不存在重大影响。
所幸在2024年,优迅股份业绩出现了逆转,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分别实现了31.11%和24.87%的锐增,从而为顺利递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2024年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分别落定在4.11亿元和6857.10万元,这也使得在2022年至2024年的三年期间,优迅股份营收复合增长率仅为10.04%,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更是为-15.37%。
当时间进入2025年1-3月,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显示,优迅股份营收同比增长了16.35%,净利润则同比下滑了19.22%。
在问询中,上交所就发出灵魂拷问——"盈利能力是否面临不利变化"。
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1-6月,优迅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3,849.87万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695.88万元,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增长势头。
在扣非净利润大幅波动使得优迅股份盈利持续性难获确定性认可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另一个更能直接反映其盈利能力的指标——毛利率,在2022年以来出现的持续性下滑,则不得不让监管层对优迅股份基本面的状况审慎以待。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2年时,优迅股份主营毛利率还高达55.26%,但随后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49.14%和2024年的46.75%,及至2025年上半年更是走低至43.48%。
"是否存在业绩下滑风险",上交所对于业绩持续性的疑虑未了的同时,优迅股份产品结构单一、收入规模较小,有关其是否具有较强的成长性的争议,恐怕也是其所需要直面的难点。
而主营毛利率下滑的追根溯源,是优迅股份核心产品单价的一路走低。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优迅股份核心产品为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和跨阻放大器芯片,其中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6.72%、87.15%、82.92%、86.74%,是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而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三年一期中,其核心产品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和跨阻放大器芯片深陷平均销售单价和毛利率逐年走低的窘境。
数据显示,在上述报告期内,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2.66元/颗、2.55元/颗、2.49元/颗、2.29元/颗,最近三年平均销售单价复合增长率为-3.25%,同期间毛利率分别为54.03%、49.07%、46.96%、43.75%,三年一期间毛利率整体下滑了10.28个百分点。
跨阻放大器芯片的情形也大体类似,报告期内,跨阻放大器芯片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1.01元/颗、0.68元/颗、0.61元/颗、0.56元/颗,毛利率分别为64.48%、47.33%、44.77%、38.71%。
产品销售单价一降再降,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平均销售单价从2022年的2.66元/颗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29元/颗,这一指标变化或揭示其产品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不足,盈利模式面临挑战。
就销售单价下滑,优迅股份也承认的是为拓展市场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同时随着"千兆+FTTR"的升级与推广,战略客户采购增加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成本管控,公司为巩固与战略客户的合作关系,给予一定让利,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价格。
在回复函中,优迅股份还进一步表示伴随主要客户加强成本管控,为维系客户关系,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一客户、同一产品的销售价格通常会逐年略有下降。
此外,令人担忧的还有公司的现金流状况。
在扣非净利润上下波动的同时,优迅股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也是呈现出先上升后大幅下滑的趋势。
在2022年到2024年,优迅股份现金流净额从2022年时的3,294.57万元,经由2023年的5,791.31万元,到了2024年骤降至391.30万元,同比暴跌了93.24%,与2024年营收增长背道而驰。
优迅股份对此解释称,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当期净利润差异为-7,395.34万元,主要是公司基于当期库存、对未来良好的销售预期及当前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进行战略性备货导致存货增加。
与此同时,应收账款的急剧增长也加剧了公司现金流的压力,仅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就高达1.29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的1.15亿元,期后回款比例也仅35.90%,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也由2024年的27.93%走高至2025年上半年的54.25%。
另外,其坏账准备比例也在增加,从2024年的573.37万元走高至今年上半年的646.97万元,这进一步印证了公司应收账款过高的事实。
不可否认的是,优迅股份2025年业绩出现了反弹,但盈利水平尚未回落到三年前起点,并没有形成一条稳步上升的曲线,目前的业绩回升不排除是对2023年下滑的修复,在毛利率和核心产品单价三连跌的背景下,这样的业绩基础能否完全让广大投资者信服,恐怕尚需要时间检验。
而尤为需要关注的是,在招股书财务风险下,优迅股份首重提示的就是经营业绩波动或下滑的风险,其语重心长地提示,在产品销量降低、售价下降,从而造成毛利率、经营业绩下滑等多种因素叠加发生时、极端情况下有可能存在上市当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超过50%甚至亏损的风险。
控制权稳定清晰与否遭质疑诘问
还与实控人配偶曾任职单位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在首轮问询中,有关控制权稳定清晰与否也是遭到了上交所的重点诘问。
申报材料显示,优迅股份实控人曾经历两次变更,2003年2月至2013年1月期间实控人为Ping Xu,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为无实控人;柯炳粦、柯腾隆自2022年11月至今为实控人,通过直接持股和控制持股平台合计控制公司27.13%表决权,目前公司股权较为分散,无控股股东;柯炳粦自公司设立之初即为优迅股份的董事长。
翻阅回复函,财信早知道注意到,优迅股份还曾对曾经的实际控制人Ping Xu提起知识产权诉讼并胜诉格外惹眼。
回复函披露,自2007年以来,因公司技术及产品开发、盈利情况不及预期,时任总经理Ping Xu与公司股东、经营层之间出现经营理念分歧。
2009年3月,优迅股份董事会决议同意实行董事长(柯炳粦)负责制,全权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同时,大幅调低了Ping Xu的月度基本工资。随着分歧进一步加大,Ping Xu开始成立其他企业进行经营。
而优迅股份认为该行为侵害了公司的商业秘密,对Ping Xu等被告提起知识产权诉讼并胜诉。2013年,Ping Xu事实上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2015年9月,Ping Xu辞去总经理职务。
另外,目前公司部分股东如圣邦股份、远致星火、陈涵霖、萍妮茹投资、一方建设和蔡春生与实控人直接持股比例相近,非独立董事中实控人提名董事席位占比2/6;本次发行后实控人直接持股和控制持股平台合计控制公司表决权比例稀释至20%左右,这些情形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
"股权清晰、控制权稳定是发行条件之一",在首轮问询中上交所除了诘问最近两年控制权是否清晰、稳定外,还进一步追问上市后是否存在控制权变更风险,保持控制权稳定性的措施及其有效性。
此外,优迅股份的研发投入也是不高。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优迅股份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167.53万元、6,605.24万元、7,842.86万元、3,770.0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1.14%、21.09%、19.10%、15.81%,持续大幅低于同业公司平均水平的21.74%、31.65%、31.45%、24.54%,这一低水平就引发市场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质疑。
而在报告期内,优迅股份研发费用中的委外研发费用分别为364.61万元、628.28万元、809.71万元、397.91万元,主要是与合作单位D等及大学合作,部分合作研发款系预付;回复函披露,公司实控人配偶报告期内分别在讯芯及合作单位D任职。
好巧不巧的是,报告期内优迅股份与合作单位D、讯芯电子均存在交易情形,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优迅股份与合作单位D交易金额分别为0万元、166.04万元、473.58万元、214.61万元;优迅股份仅在2022年与讯芯电子发生交易,当年采购芯片金额56.50万元。
据了解,合作单位D为高校教师创业企业,其主要技术人员为行业资深芯片设计专家,技术研发资源储备较好。
回复函进一步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委托合作单位D处于执行中的研发项目——车载LiDAR系统高速ADC芯片技术开发,合同含税金额880万元,合同期限为2023年6月至2026年9月,共39个月,月均金额约23万元;项目包括两次流片,报告期内委外研发费用583.53万元。
另外一个项目——高动态性能数模转换器芯片开发项目合同金额300万元,合同期限2024年8月至2025年12月,总计16个月,月均金额约19万元,报告期内委外研发费用165万元。
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优迅股份对合作单位D的应付账款分别为15.09万元、206.62万元、239.19万元。
在问询中,上交所就要求说明公司委外研发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公允性。
优迅股份则表示,为了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公司与合作单位D开展委外研发合作。
累计分红5800万后又补流8000万
不差钱也要补流是否有过度融资之嫌
与其他拟IPO企业相同的是,优迅股份也存在现金分红后又要大手笔募资补流的情形,其此次上市募资补流是否必要也是值得商榷的。
尤其是在报告期内,优迅股份在2022年和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5800万元,如今却要向投资者伸手要钱补流8000万元,这种前脚现金分红,后脚向投资者募资补流的做法就引人质疑。
从募资投向看,优迅股份拟募资8.89亿元,其中有8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但实际上其本身并不差钱。
一方面,优迅股份的资产负债率偏低,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1.09%、13.64%、11.30%、7.50%,2025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已经降至不足10%,资产负债率各期又分别远低于同行平均值的44.08%、36.78%、25.66%、36.90%。
另一方面,优迅股份账面上货币资金很是充裕,截至2025年6月末,其货币资金余额高达1.33亿元,购买的大额存单本金及利息更高达2.57亿元,同期间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有2,912.53万元,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仅87.21万元。不仅如此,截至2025年6月末,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047.10万元,优迅股份明显不差钱,完全没有补流的必要。
另外,截至2025年6月末,优迅股份账上还有高达1.23亿元的应收账款,如果能持续做好催收工作,其资金面将更加宽裕。
在管理层明确提出严禁以"圈钱"为目的盲目谋求上市、过度融资的大背景下,优迅股份此次IPO募资补流的必要性就值得质疑。
在首轮问询中,上交所就要求其结合报告期内持续现金分红、货币资金余额、资产负债率等进一步说明募集资金规模和补流规模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事实上,外界一直呼吁对拟IPO企业补充流动资金项目进一步强化监管审慎审核,对于优迅股份而言,有钱进行现金分红同时又大手笔理财,而其货币资金充裕、资产负债率又不足10%,这都是不差钱的表现。而不差钱就没必要通过上市募资来补充流动资金,毕竟补充流动资金的目的是支持企业发展,而不是随意圈钱,投资者不应为其曾经的现金分红行为买单。
主营毛利率三连降的优迅股份,虽然去年业绩成功逆袭,但盈利是否可持续存疑,再加上不差钱大手笔分红后仍要募资补流有过度融资之嫌,其能否成功上市股市怎么加杠杆,财信早知道将持续关注!